这条新闻引人关注,令人欣喜。
众所周知,“中石化”是国企中的“巨无霸”,资产大,贡献大、影响大。正因此,类似像“中石化”这样的一批大国企,其改革发展、廉政建设、反腐败斗争等重要信息,人们理所当然地格外留意,也议论颇多。
在老百姓印象中,如此“高大上”的国企从来“不差钱”,所以,手面很大,排场很大,有时铺张,甚至浪费。曾经有媒体曝光,一家国企分支机构一次购买几十万元名酒,送礼送到“手软”。尽管有些传闻添枝加叶、夸大其词,但其中的问题恐怕也不无根由——办公场所装修讲究,工作用车配备过多,各种招待铺张浪费,发钱发物不讲章法,企业高管缺乏自律……
当然应该肯定国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,肯定国企承担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社会责任,但对同样存在的党的领导弱化以及“四风”问题、贪腐问题,也不可回避。
这几年,国企反腐败力度空前,成效显著。清除了一批“老虎”“苍蝇”“蛀虫”,清理了一批不合规不合法的“土政策”,查处了多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人和事。或许可以说,“中石化”和其他大国企行政性支出普遍较大幅度下降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方、部门、单位、企业,全面从严治党整体效应正在显现,标本兼治取得阶段性成果,政治生态和社会风尚持续向好。
企业是经济组织,如何推进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如何使国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得更加规范、科学,这篇报道启人深思。
国企是企业,当然不同于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,办事也当然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。比如,经济外向,就少不得出国、宴客、招待,等等。企业经营有其特殊性,这可以理解;但这不能成为淡化党的建设的理由,不应成为反腐倡廉的盲区,不能成为某些人享受特权的借口。一般企业尚且要讲章程,国企更要讲党纪、守国法、遵规矩。不管是谁,也不论何种类型的国企,经营活动不能随意,支出公款不能任性,廉洁纪律不能漠视。
企业做大了,人称“大老板”,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把企业发展功劳据为己有,大事小情谁都不能过问;企业做强了,自诩是什么草创的“元老”,不由自主地把企业当成家产,动用财产拒绝监管;企业以营利为目的,有人认为只要能赚钱,管它什么政策、规矩……正是在一些似是而非观念支配下,有人认为,奖金高些,房子大些,汽车贵些,出国多些,开销大些,理所当然。正像一个违纪的国企领导干部把单位游泳池辟为个人专用。那些养成“吃喝玩乐平常事,一掷千金又何妨”坏习惯的领导干部,从违纪走向违法,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。
报道还说,4年多来,中国石化系统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着力转变工作作风、从严治党,截至2017年4月,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91件、处理216人,通报典型问题50件、152人。
这组数据说明,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见“真章”见“行动”。退房子,减用车,压支出,管“吃喝”等,都是涉及有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实际利益的事,说说容易做好难,批评容易处分难,对事容易对人难。没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驰而不息的韧劲,很难取得实在效果,更难巩固已有成绩。
国企的一草一木都属于人民。国企改革发展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百姓民生福祉。人们支持国企发展的同时,有理由对国企提出更高要求,寄予更多期待。国企特别是大国企应该承担更大责任,以改革发展的业绩,以风清气正的形象,为国家增光,为老百姓造福。(米博华)